在這個自媒體時代,人人都可以化身記者,對目標人物進行采訪。打造個人IP的朋友用好這個“工具”,可以通過人物故事讓品牌更加豐富、立體、易感知。
人物訪談的形式千千萬,為了更方便參考,我先簡單分一下類:
★根據(jù)是否有時間準備,分計劃內(nèi)有準備的采訪和計劃外的突擊采訪;
★根據(jù)采訪對象熟悉程度,分有明確目標對象的采訪和隨機采訪;
★根據(jù)采訪形式,分電話采訪、視頻采訪、面對面語音采訪、遠程采訪等;
★根據(jù)訪談對象的人數(shù),分專訪、圓桌訪談、群訪等。
不同的采訪形式需要注意的問題略有不同,下面我就以計劃內(nèi)有準備的采訪、有明確目標對象的、遠程的專訪為例,說說人物訪談那些事,上一次談了采訪前要做哪些準備,今天再來看看訪談時的注意事項。

一、即將開始前的準備
作為發(fā)起方,在訪談即將開始之前,我們?nèi)孕枰鲆恍┫嚓P(guān)的準備,包括禮儀、技術(shù)、工具等方面。
1. 溫馨提示
訪談開始之前,尤其是預(yù)約的時間比較早,中間間隔一段時間對方有忘記的可能性,需要提前溫馨提示確認。以免對方忘記,讓自己陷入被動。且在開始之前提前上線等候?qū)Ψ健?/p>
2. 技術(shù)、工具和環(huán)境測試
如果是遠程訪談,需要確認訪談的軟件是不是會操作,訪談所在的位置網(wǎng)絡(luò)如何,在這些問題上出狀況是不應(yīng)該的。但是在實際訪談中,也會時不時遇到錄音筆沒電了這種無語事件。
實際上,我們不僅要給自己測試,對方上線后還需要要引導(dǎo)對方進行測試,所以我們最好能達到基礎(chǔ)問題排查,并指導(dǎo)對方處理的水平。

二、略有目標的寒暄
雙方上線之后,可以進行簡單的自我介紹,如果對方是認識你的,那么可以對這次訪談進行簡單的介紹,交代采訪我們將會怎么做,多少天會出稿件,要發(fā)在哪里等等有目的的寒暄。
也可以詢問對方是否還有什么問題需要問你的,以便后續(xù)更好開展訪談。
三、像聊天一樣訪談
能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提前做了功課,對他以及他所作的事有一定的了解和好奇心,問的問題恰是對方可以回答的。
如果對方是一位新媒體達人,篇篇都是10萬+,你想知道如何才能寫出10萬+的文章。
【情景1】大問題,小切口
Q: 請問如何才能寫出10萬+的文章
A: (從哪里開始談呢?要么回答得籠統(tǒng),要么千頭萬緒要好好說上一陣子。)
所以,不如把這個問題拆解成小問題,一個一個問,最后把這些問題匯總到一起自然就得出了你想要的答案。
Q:聽說您2015年開始做公眾號,那時候怎么想到做這件事?
A:那時我還沒畢業(yè),看到一個朋友做公眾號賺錢了,我想著也做一個吧,記錄一下校園時光,也給學(xué)弟學(xué)妹一些生活和學(xué)習(xí)方面的參考,抓住第一批用戶。
Q:那時候你賺錢了嗎?
A:說實話,并沒有,不過我把別人去打游戲、逛街壓馬路的時間用起來了。
Q: 初期運營公眾號的困難是怎么克服的?
一開始做是想賺錢,但是很快我發(fā)現(xiàn)寫作能力跟不上,選題范圍也很有限……
…………
這樣滾動進行下去,最后怎么寫出10萬+的文章答案就自己出來了。

【情景2】開放性問題or封閉性問題?
一般來說,如果你剛開始做自媒體要去采訪,寫了提綱給領(lǐng)導(dǎo)過目,領(lǐng)導(dǎo)一定會告訴你盡量不要問封閉性問題,因為用YES和NO就回答完了,還怎么聊下去呢?要讓對方有話可說。
確實如此,這是很多新手會犯的問題,提出的問題沒有什么可說,或者所有人都知道,發(fā)表不了自己的觀點。
但是,并不是封閉性問題完全不能問,那也是要看情況的,比如上面我就追問了一個封閉性問題“那時候你賺錢了嗎?”這樣的問題在訪談中其實也很多的,但是注意是穿插在一系列的問題里面的,一般不獨立存在。
【情景3】跑題了要拉回來嗎?
我想起讓子彈飛一會,如果訪談中跑題了,也不必著急,可以試著讓他跑一會兒,因為這部分有可能是你在前期調(diào)研沒有了解到,在提綱中沒有體現(xiàn)出來的,正好對方自發(fā)地講出來,讓訪談素材更加充實。
但是也有可能就是完全跑題了,等對方講到差不多可以停頓的時候,再拉回來。
四、結(jié)束訪談后簡要約定
訪談結(jié)束后,我們可以對今天的訪談稍作總結(jié),包括訪談的感受啊,內(nèi)容啊,以及對被訪者的感謝啊等等。
還有件事千萬別忘記了,就是向被訪者要一些訪談中提到的事情相關(guān)的照片、資料等,有利于完善稿件的東西,不然你回頭還得找對方要。
最后就是約定有關(guān)稿件審核問題了,一般人物專訪還是盡量給對方過目,我們在溝通理解中有時候會出現(xiàn)偏差,也有時候是受訪者本人想改一改,總之,在對方確認之后再發(fā)布才比較穩(wěn)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