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古人筆下的冬季無論是”千山鳥飛絕,萬徑人蹤滅“的孤寂;還是”千里黃云白日曛,北風吹雁雪紛紛“的凄冷;無不是對寒冷冬季的生動刻畫,那么在沒有現代取暖設備的古代,人們究竟是如何取暖的呢?古人居住的房屋又是如何保暖的呢?“梨園子弟白發(fā)新,椒房阿監(jiān)青娥老”中的椒房真的與花椒有關嗎?“賣炭翁,伐薪燒炭南山中”古人何時開始使用炭火取暖?古代就有“地暖”了嗎?這期專題將為您一一揭曉答案。

椒房真是花椒做成的嗎?
漢朝皇帝為了讓皇后早日誕下龍子,會特別修建一處住所,除了常見的雕梁畫棟外,還會將花椒研磨成粉,涂抹在墻壁上,稱之為椒房?!稘h官儀》中記載“皇后以椒涂壁,稱椒房,取其溫也“。早在漢代花椒就是一種保溫材料,將其磨成粉末涂在墻壁上。

此外如西漢未央宮里的“溫室殿”,殿內“以椒涂壁”,設有壁爐,掛有大雁羽毛做成的帷幔,地上鋪放著來自西域的毛毯。皇帝經常在此與朝臣商議國家大事。住起來十分的暖和。

最早的火炕春秋時期就有了
白居易的賣炭翁中就曾寫道“賣炭翁,伐薪燒炭南山中?!敝袊鞘澜缟献钤绨l(fā)現煤礦的國家,并利用煤炭生火做飯取暖。古人稱,煤炭為燃石。傳言。炎帝時已使用燃石。晉人王嘉在《拾遺記》中寫道“乃夜,燃石已繼日光...昔炎帝始變生食,以此火也..."

燒火取暖是最為簡單的一種取暖方式,其實在人類出現之后,這種方式便出現了,不過最初并非只是用來取暖,還可以用來驅趕野獸,在遠古的山洞中,這樣的方式十分的可靠。早在大約28萬年前,遼寧營口金牛山人就想盡各種辦法將火引入山洞,通過不斷添加樹枝、柴草的方式保持火的燃燒,并在固定的地方保存火種,借此抵御寒冷的侵襲與野獸的攻擊。哪怕是在封建社會,烤火也是最為常見,最為有效的方式,可是這樣的方式存在明顯的缺陷,那便是容易著火。

燒骨,舊石器時代,遼寧營口金牛山遺址出土,考古學家曾在金牛山人居住的洞穴里發(fā)現大量用火遺跡和遺物,據推測,金牛山人已學會在火堆旁壘起圓形的石頭圈,以便更好維持火勢,保存火種。
新石器時代,掌握了人工取火的仰韶文化居民們,在其定居的房屋中心部位,往往會挖出一個小坑,四周壘上磚石,中間用來生火取暖、做飯,這就是火塘的由來。
相傳,在春秋時期,最早的火炕原型就出現了,宋國名為柳的宦官,便是借此巴結上宋元公,成為寵臣的。時值寒冬十二月,宋元公因為要為先王守喪,按照規(guī)矩不得“衣狐裘,坐熊席”,但實際上每次元公的席位總是暖和的,原來是柳預先用炭火將席位烤暖,待元公將至再將炭火去掉。
遼金之際,火炕技術發(fā)展到相當完善的程度,“人們以土做炕床,一面聯墻,一邊有火門,炕內中空如盆。天冷時,開火門點火借以取暖;天熱時,閉火門用以納涼。”金人睡覺、飲食娛樂均在炕上進行,就連“金主聚諸將共食”,接見異國使臣大設國宴,也是在炕上“用矮臺子,或木盤相接”。
南宋文人朱弁 (朱熹叔祖)曾自薦為宋朝使節(jié)赴金,在北方被扣留多年,當他看到火炕時,簡直驚呆了,原來冬天可以這么溫暖!不由得寫詩感嘆連貂皮衣服都無法抵御的北方嚴寒問題,就這樣被暖洋洋的火炕解決了。

紫禁城里的“地暖”
到了明朝、清朝,皇宮取暖已經發(fā)展得相當“先進”了,甚至還有了專門管“供暖”的后勤機構,比如明朝負責管宮里柴草和冬季取暖“惜薪司”,清朝負責儲運宮中木柴、煤炭的“薪庫”。那么宮里都有哪些有趣的取暖方式呢?
明清定都北京后,建筑師們根據火炕原理,發(fā)明了火地取暖法,即在紫禁城宮殿下面鋪設地下火道,或在炕床下砌火道,然后在殿外廊下灶口處燒炭,由此產生的熱氣通過火道傳到室內地面,從而實現地暖功效。

地暖作為如今冬季非常時尚的一種取暖方式。它的原理是把水加熱,通過管道輸送到地板底下的水管中。其實在紫禁城,也有這樣的“地暖”,叫火地取暖,這是明清皇宮冬季最主要的取暖措施。不過它不是利用熱水取暖,而是熱氣。宮人們在宮殿的地面下用磚石砌好循環(huán)的煙道,用燒火所產生的熱氣來烘暖地面,熱氣由下向上徐徐上升,達到御寒的目的。除此之外,通過巧妙的設計,煙道還可以通到床鋪的下邊,就像我國北方的火炕一樣,連床鋪一起變暖了。如今在景仁宮后殿的山墻外、壽康宮東配殿廊下、養(yǎng)心殿東暖閣山墻外還能看到火地取暖的通道口和排煙口。

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深受康熙皇帝賞識,在紫禁城待了13年,對宮中取暖方式印象深刻。他說,“北京冬天使用的爐子,不像我在德國、荷蘭和英國見的爐子。歐洲的爐子立在房間里,像小灶一樣。這兒的爐子在室內不占地方,熱量通過火道傳導到室內,這些火道完全鋪設在地板的下面。按照歐洲取暖的方法,當我們雙足還冷時,頭已很熱了。在北京雙腳卻總是舒適而暖和。適度的熱量均勻地充滿在房間的每個角落?!?/p>
當然火地取暖更多適用于寢宮而非紫禁城大殿,皇帝冬季上殿,舉行殿試、宴會等大型活動,用的最多的還是燒火盆。為了防止火災,炭盆外有制作精美的透氣籠罩,時人稱之為“熏籠”,現在在紫禁城三大殿里還能看見。
可見,古今雖然科技發(fā)展程度不同,但古人也想出過諸多應對凜冬的方法,把冬天變成了春天。
下期預告:黛玉焚稿之火盆
古人建造椒房火墻取暖,看完真的很佩服古人的智慧,感覺他們活得跟現代人也差不多了。此外,《紅樓夢》中“黛玉焚稿”使用的火盆又是什么樣的材質。電視劇瑯琊榜中梅長蘇捧著的手爐真的存在嗎?“千金買腳婆,夜夜睡天明”詩中描繪的“腳婆”又是什么呢?下期內容更精彩,敬請期待~
瑞海熱控
瑞海熱控(山西瑞海節(jié)能網控電熱集中供暖有限公司)于2009年成立于山西太原,依托自主研發(fā)的互聯網云控制系統(tǒng)與物聯網概念的應用,致力于改變傳統(tǒng)集中供暖的落后非環(huán)保方式,從低碳環(huán)保領域出發(fā),提供智能化與節(jié)能化集中供暖與能源管理一體化服務。專精于自動化人工智能溫控設備的開發(fā)與綜合應用,是集研發(fā)、整合、調試、運行為一體的智能化方案提供商與跨熱源制暖服務的綜合解決者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