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了,新年的前兩天,我看到了幾個故事,第一個故事,就讓我感動頗深,感覺似乎有那么一點點“悟”了的感覺,于是迫不及待想分享出來。故事是羅振宇老師講的故事:
故事一、《電動車與書店》
我要講的第一個故事,是一個“補窟窿”的故事。
它就發(fā)生在我此刻所在的深圳市龍華區(qū)。
這個故事的主人公,我不知道他的姓名,我們就叫他“龍華哥”吧,他37歲,原來開工廠,這兩年生意失敗,工廠關(guān)了,還欠了200萬的債。
這大概就是人生谷底的樣子吧。
怎么辦呢?偶然有一天,他發(fā)現(xiàn),深圳的街頭,地鐵口到處都停著電動車,許多電動車的座椅上都有破洞。你想,一個多雨的亞熱帶城市,下雨之后,有洞的座椅坐上去,一褲子的水,會給騎車的人帶來很多麻煩。于是他想到了一個對別人有用的活兒——去把這些電動車車座的破洞補上。
他就帶著一些皮革貼,滿大街去找電動車,補好破洞之后,再貼上一張收款二維碼,上面寫著:坐凳給您補好了,掃碼支付,金額您隨意?!?/p>
這話聽著耳熟。酒桌上常見的詞兒:“我干了,您隨意?!?/p>
等他忙完一天回家,打開手機,發(fā)現(xiàn)真的不斷有人開始付款,有3快、5快、8快、20快,還有人留言感謝。
第1天操作,總共31筆,收了184快錢。要知道,他補座椅用的皮革貼,每一張的成本在一毛錢左右,所以貼了100張出去,也才10塊錢的成本。這個事兒能干!
第二天,收款562塊,刨去皮革貼的成本30塊,地鐵日票25塊,掙了大概有500元。
一個新的生計就這么找到了。
我不知道這個故事給你什么感受?是數(shù)字化技術(shù)帶來了新的生意方式?還是中國人的道德水準(zhǔn)在普遍性提高?
而我,倒是從這個故事中再一次看到了一個“做事的人”該有的樣子。
拜托深圳的朋友,如果你的電動車恰好也被他補過洞,如果你給他打過錢,還有他的聯(lián)系方式的話,幫我問候一聲。就跟他說,羅胖,也被他這個故事激勵到了。
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發(fā)是:面對困難,有三種結(jié)果。最好的,當(dāng)然是打贏困難,其次是被困難擊敗,但還有沒有更糟糕的結(jié)果呢?有!那就是被困難定義。
什么叫被困難定義?守株待兔的故事,大家都知道吧?那個人在樹前贏了一次,就把自己定義成了“可以靠運氣活下去的人”。被鎖死在一次成敗之中,這太糟糕了。
而我們故事當(dāng)中的這位“龍華哥”,迅速地擺脫了“失敗的工廠主”這個定義,開始在別處尋找機會。從制造業(yè)的工廠主,到滿大街去補車座,這是多大的跨度?這是一種多么強悍的擺脫定義,重啟自己的能力?
龍華區(qū)有一句話:“無奮斗,不龍華。”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眼里奮斗者的樣子,也是我們這代人心目中深圳精神的樣子:遇到難處,一邊對他們的困境保持同理心,一邊不挑不揀,先從身邊的小事做起。這樣,很多原來看不見的,身邊的小機會就會生動地浮現(xiàn)出來。
寧可被困難擊敗,也不要被困難定義
說實話,疫情這幾年,多少人因陷入了債務(wù)危機中而痛苦不堪,這個故事恰是一劑良藥,讓我們在黑暗中看到了一點光,讓我們有勇氣繼續(xù)前行——加油,陌生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