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說,運氣大于努力,但是你有沒有發(fā)現(xiàn),運氣往往也有努力的成分。當(dāng)運氣來臨的時候,有能力抓住才是最關(guān)鍵的,所以說唯有努力,才有成功的機遇,清末狀元張謇即是如此。他本為第六十名貢士,卻在機緣巧合下被封為狀元,可謂是整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幸運。

張謇被幸運之神選中,成為狀元
光緒二十年,慈禧太后六十歲的壽誕之時,為了慶祝,增考了一期恩科狀元。大家都知道,當(dāng)時的科舉制度本是三年一考,但這一年比較特殊,沒有了三年的期限,自然參加考試的人也少不了,而這其中就有張謇。
張謇從小就聰明好學(xué),5歲時已經(jīng)可以完整地背誦《千字文》了,到10歲,更是讀完了《論語》、《大學(xué)》等蒙學(xué)書籍。飽讀詩書的張謇當(dāng)然也希望能考取功名,可是命運不濟,他從16歲到27歲,連續(xù)5次均落榜,后來便索性做了幕僚。

但是他并未死心,又從1885年到1894年,整整十年間,不停地參加會試,結(jié)果依然是名落孫山。
或許是他的執(zhí)著感動了上天,就在慈禧太后壽誕這一年的科考中,被幸運之神選中,成為了歷史上唯一一位第六十名的狀元。

一是,遇到了幸運的人:翁先生。
張謇在參加科舉期間結(jié)識了不少人,而這其中就包含了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先生。他十分欣賞張謇的才華,有意幫助他,于是就利用太后的60大壽,向太后建議,今年的科舉也要不同于往日,選一個特別的名次做狀元,更具有歷史意義。而這一建議,慈禧并沒有反對,但也未明確贊同。

二是,寫了一幅好賀聯(lián),贏了慈禧的心。
慈禧的壽誕,六十名進士都要寫賀聯(lián)祝壽。張謇本身就是一個有才華的人,加上自己是第60名,又是太后60歲,就寫了一幅與之相關(guān)的賀聯(lián):
太后壽誕六十花甲輪流轉(zhuǎn)返老還童千千歲
佛祖治國二圣臨朝天地應(yīng)大清江山萬萬年
這幅賀聯(lián)讓慈禧太后眼睛一亮,寫到了她的心坎里,而對于“年”字的最后一筆出了頭,張謇的回答就像是蘸了蜜一樣,惹得慈禧喜笑顏開,夸他有狀元之才。張謇一聽這話,連忙磕頭謝恩,慈禧沒辦法,畢竟金口玉言,最后就封了他為狀元。
或許這聽起來有些綁架慈禧太后,但卻是張謇的聰明之處,善于抓住機會,如果當(dāng)時他不站出來,或許當(dāng)年的狀元還是第一名之人吧。

張謇實業(yè)救國之路
張謇奔波了二十幾年,終于成了狀元,但甲午戰(zhàn)爭的爆發(fā),清政府的日漸衰弱,讓他在官場上僅呆了四年,便走上了實業(yè)救國道路。1898年,生紗讓他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,在隨后的六七年中便達到了事業(yè)的巔峰,先后創(chuàng)立了19家企業(yè),后來更是成為中國最頂峰的實業(yè)家,投資了多種領(lǐng)域。
成功后的他并沒有忘記自己的初衷,從建立學(xué)校到打造城市,奉獻了一切。雖然最后破產(chǎn)失敗了,但他的救國精神確實永流傳的。
也正是因為張謇的救國態(tài)度,得到了慈禧的青睞,從1907年開始,先后4次被召見,因為慈禧希望能從他這里得到有益的諫言。

據(jù)他回憶,慈禧每次談到時局之非時,便會潸然淚下。而張謇在慈禧面前,也直言了自己的一些看法,他認為官內(nèi)的腐敗,辦事效率的低下,財政的窘迫,稅收的加重,官吏的盤剝,使得民心渙散。而這些,慈禧何嘗不知呢,但她也嘗試了很多辦法,都無力挽回。聽到張謇的直言相告,也只能失聲痛哭。
其實,慈禧在新政改革中,也是跟隨著潮流,只不過收效甚微,唯一的作用也就是保證大局的穩(wěn)定。
說到這里,想必對于張謇大家已有所認識。的確,他是一個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人,只要有利于國家,就勇于站出來,用自己的行動來救國。否則他不會拋下來之不易的仕途轉(zhuǎn)而走向商海,為國家奉獻自己的一生。你們認為呢?